上杭网络推广,上杭网网址




花卉网络营销形式
龙岩花卉产业优势初显花卉业是朝阳产业,我市确定花卉业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加快了花卉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我市花卉面积从1万亩发展到2.5万亩,花卉销售额增加到2.3亿元,花卉企业1261个,花农 1416户,从事花卉业的人数达7682人。目前,我市基本形成四条花卉产业带:以漳平永福为中心的杜鹃花产业带,杜鹃花年产值可达1.2亿元左右,占了全国杜鹃花市场份额的70%;以连城朋口和上杭古田为中心的兰花产业带,我市兰花每年的产值可达 0.6亿元;以武平城关为中心的富贵籽、虎舌红产业带,重点突出野生花卉的优势,每年产值可达0.3亿元;以新罗区为中心的观叶植物和鲜切花产业带,每年产值可达0.8亿元。 2001年6月1日,漳平市和永福镇分别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和“中国杜鹃花之乡”。2001年上杭古田建兰样品园被命名为“中国兰协建兰样品园”。1999年12月,连城兰花有限公司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永福花卉研究所、上杭古田花卉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纵观“十五”期间,我市花卉产业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化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市花卉办副主任廖柏林说:“就花卉产业的规模来看,福建占全国的第6位;龙岩是省里确定的盆花优势生产区。省里确定6个花卉生产优势品种,我市占2个,即杜鹃和建兰。”产业发展困难不少我市花卉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是表现在:花卉生产规模较小,品种档次不高,除杜鹃花外,仍以小面积生产和提篮小卖、坐等客商的交易手段为主,花卉—般为中低档次的观花、观叶小盆花,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栽培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花卉生产品种单—,新品种引种少。我市花卉的商品率较高,但销售额较大的花卉品种仅杜鹃花—种,而建兰作为我市的另一个特色花卉,栽培面积却不足300亩,年销售额仅511万元。其他新品种的引进出较少。花卉产业人才短缺,科技水平滞后。没有制定相关的花卉培育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花农技术水平低,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花卉市场竞争无序,行业协会作用较差。我市花卉生产以分散的个体花农为主,多为“小而全”的家庭式经营。由厂沿袭传统栽培方式,低档产品过剩、达标产品不足。市场营销各自为战。花卉产品开发滞后,科技投入不足。我市的花卉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后劲,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产品不对路、市场定位不准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围绕市场搞经营,引导消费促生产的观念和机制尚未形成。花卉信息网络不健全,花卉有市无场。此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花卉产业的服务扶持力度不够,对花卉行业的管理相对放任。需努力推动产业升级花卉产业属于高投入、高效益、高技术、高风险,如何才能把我市的花卉产业做强做大?对此,市林业局副局长吴学静认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突出产品特色,打造闽西花卉品牌,逐步实现花卉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流通集团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从品种、技术、设施三方面人手,建立示范推广体系、良种良苗供应体系、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等,以期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充分发挥我市野生花卉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区位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以市场和科技带动生产转变,推进花卉产业化发展。增强规划意识,针对各县(市、区)的花卉产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只有实行多元化、多形式联合发展和优化组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要素的资产重组和合理配置,才能提高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以市场为导向,花卉产品要以拓展外省市的市场为主。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重点引进、开发—批前景看好的项目,同时注重示范引路,带动我市各条花卉产业带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各条产业带要确立 1—2个带动辐射能力强,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花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龙岩花卉产业建设成为百花齐放、香飘国内外的强势产业
上杭县的社会
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建县。县治经过三次迁徙后,于乾道四年(1168年)迁入郭坊(今临江镇)。从端平元年(1234年)建筑城垣开始到解放前,历代政府对县城经营了716年。1949年,城区公共建筑物除一座城墙外,有一条狭小“主街”,两旁排列着两层以下高矮参差的商店。此外,祠堂、庙宇遍布于街巷民宅之间。整个城区面积仅0.9平方公里。在农村,清以前公共建筑仅有族祠、庵庙、寺塔。民国时期,乡镇政府所在地始筑碉堡式的机关驻所。农户则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结构多土墙瓦顶,低矮阴湿,人畜混居。民国23年(1934年)后,革命根据地遭受摧残,到处残垣断壁,一片凄凉景象。
1987年,公共建筑中的房屋竣工面积4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12.7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县城经改建、新建,街道纵横有序,宽度由原来的2~3米拓展到10米以上。新辟北环路长达3.4公里,宽36米,街道侧旁植有常绿风景树。入夜,街灯如昼,树影婆娑。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整齐地矗立在街道两旁。经过38年的扩建,1987年城区规划面积已扩大到4.9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4倍。东起北环路东端与东大桥衔接;西至北环路西端与西环路交接;南至南岗工业区,有南大桥相连;北至北峰山居民新村。如今,北环路已成为新的闹市区,从东到西有南北走向的东环路、北大路、建设路、西环路与原市区解放路贯通。在农村,集镇建设日新月异。乡镇政府所在地、机关、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楼房林立。乡镇企业的厂房则分布于资源丰富的山村。农村私人住房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解放前,农户营建住房虽历经数代积累亦难实现,解放后的38年间,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1987年农村人均住房达1.72间,人均建筑面积23.8平方米。
1987年以来,县城规划进行3次调整,规划区面积扩展为72平方公里。至2002年,县城建城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比1987年增加4.7平方公里,城区形成五纵五横的主要道路布局,建成江滨公园和江滨广场,人均绿地面积达9.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9.2%,江滨园林城市显现雏形。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2001年10月,上杭县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2007年,龙长高速(上杭段)征地拆迁全面完成,国道205线和省道308线扩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杭永线城关至稔田40公里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实施农村公路建设230公里,在全省山区县(市)率先实现通建制村道路全部硬化。城乡电网建设力度加大,黄竹至庐丰110千伏线路工程、城区电网改造和城关、郭车、蛟洋变电站技改项目全面竣工,黄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入设备安装,南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按计划推进。大城关建设持续推进,县域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详规、旧城区控规和上杭大道沿线城市设计、城区汀江两岸城市景观、城区道路系统等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和成果编制;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加快推进。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县治设“惠民药局”,为上杭最早的官办药业。从明代起,民间医药业逐渐发展,至清末民初,境内有中药堂、店200余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医、西药传入。民国元年(1912年)始有外国教会在境内办医。
解放前,上杭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医术低下,药源紧缺,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极为突出,常有疫病流行,造成人口高死亡率、低成活率。民国25年,全县医院只5处,无病床,有卫生人员14人(其中医师7人,药剂师7人),平均3万人才有1个医师。同年,全县鼠疫、天花、赤痢、白喉等疾病患者1153人,死亡102人。38年,天花、麻疹大流行,全县死亡1000多人。解放前夕,境内有卫生院1所,私营中药堂、店156家,西医药房、诊所42家,中西医从业人员381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境内办有蛟洋红军医院、福建省军区制药厂等,县、区、乡苏维埃政府设“公共看病所”、“药材合作社”等卫生机构,方便群众就医买药。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至1965年,初步建成县、社、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缓解了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状况。70年代,普遍推广大队(村)级合作医疗制度,同时重视抓好医德教育和医术水平的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级卫生保健网发展到新的水平,机构健全,设备更新,力量增加,素质提高。至1987年,有县级医疗防疫单位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院16所,95%以上的行政村设有医疗站(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了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2007年,全县卫生系统有医疗卫生机构30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8个,中心卫生院3个,乡镇卫生院19个。全县设置床位938张,实际开设床位704张,工作人员905人,其中卫技人员793人,卫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211人,初级职称485人。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农村卫生所(室)564个,村级卫生技术人员675人,个体开业医生29人。全县医疗业务用房6.65万平方米,生活用房4.5万平方米,医疗设备3546.73万元。全县医疗单位业务收入7565.67万元,其中医疗收入4017.56万元,药品收入3184.36万元,其它收入363.75万元。
2007年,上杭县继续动员和鼓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及学历教育。全年选送160余人次参加各级培训,56人参加各类学历教育,400余名卫技人员参加省通讯医学继续教育,115人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举办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班7期,共650人参加。晋代上杭有古田五龙酒饼配方;唐代有规模相当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北宋康定年间(1040年),县人曾在紫金山开采黄金;南宋时期古田白眉山已建炉炼铁,制造农具、兵器;嘉泰二年(1202年),用木刻印刷第一部《上杭县志》;明末有草纸作坊;清代有土榨油坊,乾隆十六年(1751年)县城邹氏所制的“竹锁”坚泽如铜,选作贡品送京;同治年间曾在上园山开采银矿;光绪年间庐丰乡已有木兰机织布。
随着科技的传播和应用,民国期间境内始有火电、铅字印刷、机器碾米、船舶制造和汽车运输业。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1950年在县城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所,开展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改良。此后,冶炼、机械、纺织、印刷、化工、食品工业均有发展。1959年1月,全县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但不切实际地“大放卫星”,出现了科技领域的浮夸风和瞎指挥。1960年2月,县成立科委。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科技工作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委、科协被撤销,科技推广单位被拆并,科技工作遭受挫折。在困难条件下,广大科技人员仍然兢兢业业,专心钻研,推动科技事业向前发展。1969年建成第一座跨越汀江的石台墩双曲拱永久式南门大桥和堵截汀江的支磴坝——回龙水轮泵站;1970年全县农村实现矮秆良种化和稻制连作化;1971年县农械厂设计制造“一担挑”脱谷机,同年县化肥厂建成投产,并于翌年6月研制成功炭化煤球新工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和加强科技行政管理和社会团体机构,科技队伍日益壮大,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至1987年底,全县有科技人员5191人(含专业教师),比1949年增加了6倍,农业和工业技术人员883人(其中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有720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科技人员担任副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85人。1987年,全县科技社会团体有乡(镇)、县直协会27个,会员1188人;各种专业学会18个,会员308人。自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以来至1987年,全县获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省级23项、地区级13项,获县级以上奖励的各科学术论文38篇。1986年开始实施的5项国家科技“星火计划”已如期完成,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县财政收入1800万元,其中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约占20%。
2007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安排农业科技经费40万元,占县科技三项经费的53%。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发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总目标,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果茶、优质食用菌、优质蔬菜四大产业,全年引进各种新品种85个,推广优质稻48万亩,水稻免耕栽培9万亩,推广超级稻15万亩。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才溪脐橙、南阳金桔、湖洋青梅、溪口芦柑、古田蔬菜、下都沙田柚、步云和太拔茶叶等基地建设。清以前,官署公文由官办驿传。民间信件多是群众付酬托人捎转,远道信件托寄极为困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设邮政代办所,次年改为二等邮政局,并先后在蓝家渡、丰稔、中都、回龙、白砂、古田等18处设有邮政代办所和信柜。时县城年收入邮件9.6万件,发出邮件6万件。
民国以后,驿站全部裁撤,衙署文件均由邮局寄递。3年(1914年),龙岩经上杭至长汀电报线路架通,上杭开设电报局,电报局利用报线联通龙岩、长汀的长途电话,但长话仅供内部使用,不对外营业。7年4月,建成上杭至永定电报线路。13年,商人集资架设地方电话,至18年停办。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大部为中央苏区,尽管国民党对苏区通信进行封锁,但由于共产党、红军采取保护邮政的政策,利用苏区邮局与国民党统治区邮局共存的情况,取得正常通邮。当时,上杭苏家陂设电话总机,是闽西苏维埃政府电话中心,境内的蓝溪、白砂以及龙岩、新泉、涂坊、湖雷设分机,构成闽西苏维埃临时电话网络。
民国22年,上杭设电话总机,为官督商办。25年,在谢家祠恢复设立电报营业处,次年改为电报局。27年,电话总机室收为官办,邮电合设。至29年,上杭正式开通与龙岩、永定、会昌等地的长途电话业务,并通过关系局与各地互通电讯。34年,组建上杭电话所,县城与各区乡形成通讯网络。至1949年解放时,县设有电信局和电话总机各1处,邮政局2处,还有20处邮政代办所。
解放后,邮电事业迅速发展,邮电机构、网路遍布城乡,通讯手段不断改进,电报传输改莫尔斯人工收发机为电传打字。1970年后,电话线路改实线传输为多路载波,话机从磁石式改成共电式半自动。尤其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传递频率加快,作为现代化工具的邮电通讯、设备逐年更新。1987年,乡镇厂矿设20个邮电支局(所),有交换点23处,邮电职工197人。全县邮路463公里,比1950年增长1.54倍。农村信报投递线路总长1398公里,妥投到户率42%以上。出口函件138万件,比1952年增长11.6倍,比1980年增长64.5%,业务收入92.24万元,比1952年增长26.8倍,上缴收支差额17.81万元,比1952年增长34.5倍。1988和1989年,先后开通市话和长话自动系统,用户可与全国乃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到2000门。
2007年,完成业务总量1536.4万元,比增8.27%;完成业务收入1445万元,比增12.63%。全年收寄邮件158万件,投递邮件234.2万件。
2007年,县电信分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余万元,其中设备300余万元,管线300余万元,管线300余万元,更新改造项目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