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网络推广与优化,网络推广营销

网络推广 a1561571580 发布时间:2025-02-06 浏览:

青海网络推广与优化,网络推广营销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人口密度怎么样

人口:约4万人

人口密度:3人/km2

玛沁县[Ma Qin Xian]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大武镇。人口3.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6%。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辖1镇、10乡。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的山原、河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县境西南和东北边缘。境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青藏高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3.9℃,年降水量420560毫米。矿藏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等,还有雪豹、棕熊、白唇鹿、马鹿、岩羊、猞猁、红狐、雪鸡等野生动物和雪莲、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野生药用植物。工业以皮毛、乳品、肉食品加工为主,牛肉干近十年来多次在省、国家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和金奖。肉联厂生产的清真牛肉远销阿拉伯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等。青(海)川(四川)

公路穿境,交通便利。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民族中学2所,普通中学1所。县府驻地构成有线电视网络,10个乡均设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有州、县属医院4座。境内有清代古建筑拉加寺,是黄河上游一大名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军功乡水磨沟鱼化石为省级重点化石遗址保护区。阿尼玛卿雪山地区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1993年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于“全省双拥先进单位”称号。

自然资源

已探明矿产有铜、金、银、钴、硫和沙金及其它稀有金属矿储量4676万吨,潜在价值60亿元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有近13万亩的原始森林和30万亩灌木林,有相当高的取材率。冬虫夏草、贝素养、秦艽、黄芪等十几种药用植物遍布全县,其中冬虫夏草年生产力达1000公斤以上,远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该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达4625万元,各类牲畜存栏数600016头只,出售牲畜8.5万头只,农牧业合作经济总收入5446万元。草原基本建设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能源、交通、通讯设施完备,投资环境良好。为加快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开门建县,优化投资环境,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宽松有序理想的投资环境已初步具备,您将面临极好的机遇。

经济发展

到2000年底,全州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917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415万元,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8960万元,年均递增1.8%。农牧业总产值13940万元,年均增长2.3%;牲畜存栏253万头(只),比“八五”末减少18.6万头(只),年均下降1.4%;母畜比例、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比“八五”末提高3.8、8.2、5.2和5.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785吨,油料100吨,分别较“八五”末增加420吨和40吨,年均递增3.3%和10.8%。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834万元,建成防灾基地_8606户,围栏草场232万亩,暖棚67万平方米,定居牧户5414户。工业总产值4750万元,较“八五”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管项目)累计完成44856万元,较“八五”增加20256万元,增长221.4%,年

均递增15.2%。其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州内公路建设完成投资0.8亿元,较“八五”增长172%。新建公路380公里,改建公路338公里,整治路线2条61公里,增加干线油路76公里,建设桥梁52座,并使雪下、老门等断头公路连网,打通了达日至色达、玛多至麻多等出口公路。省道101线宁果公路贵德至大武段已于1999年10月提前一年实现黑色化。到2000年,全州共有公路36条(段),通车里程达2592公里,有35个乡(镇)通等级公路,115个牧委会通简易公路。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年均递增3.7%。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301户,从业人员2311人,注册资金2736万元,各类市场成交额6600万元,均比“八五”末有较大幅度增_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01元,比“八五”末增加404_元,年均递增7%,全州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754户12858人减少到1999年的619户2729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50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州现有各类学校86所,其中中专2所,中学15所,小学69所,在校学生1277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牧民子女入学率达80%,巩固率达95%;科技推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州共有各类各级科研机构45个,有科技人员20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55项。“22526”科技示范工程已于去年顺利通过验收;州上有民族歌舞团,州县有电视台、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全州51个乡(镇)中45个乡(镇)有电视差转台,部分牧委会、牧民也可收看到中央台的节目;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4个,有各类医务人员947人,病床507张,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州总人口为130664人,比“八五”末增加66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8‰。

行政区划

玛沁县原辖2个镇、7个乡:大武镇、拉加镇、大武乡、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昌麻河乡、优云乡、当洛乡。2006年8月,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

历史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羁縻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玛沁地区解放,1957年设置玛沁县。

2000年,玛沁县辖1镇、10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7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大武镇 12869大武乡 2925拉加乡 5499军功乡 3815东倾沟乡 1804雪山乡 1558下大武乡 1539优云乡 2132当洛乡 1787当项乡 1226昌麻河乡 624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

2001年底,玛沁县辖2个镇、7个乡,31个牧委会。

大武镇驻大武。

拉加镇驻拉加,辖11个牧委会(史肉欠、赞根、哈夏、俄合科、台西、拉德、也合恰、加思乎、麻什堂、赛日托、曲哇军功)。

大武乡驻桑多,辖3个牧委会(江钦、哈龙、日近)。

东倾沟乡驻曲如麻堂,辖2个牧委会(当前、东柯河)。

雪山乡驻尕茶多,辖2个牧委会(阳柯河、阴柯河)。

下大武乡驻雪前多,辖3个牧委会(年扎、清水、尼青)。

昌麻河乡驻昌麻河,辖2个牧(茶藏、血麻)。

优云乡驻中心站,辖3个牧委会(优曲、德尔当、阳桑)。

当洛乡驻当洛,辖5个牧委会(格雅、加布青、岗龙、坎巴、查切)。

乡镇简介

【大武镇】位于县境东部,州、县府驻地。人口1.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80平方千米。辖区暂未设居委会。1984年建镇。

【大武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面积1814平方千米。辖江青、哈龙、日近3个牧委会。1957年设大武区,1958年设前进公社,后更名为大武公社,1962年改设大武乡,1969年恢复大武公社,1984年改设大武乡。

【军功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6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22平方千米。辖麻什堂、赛什托、曲哇军功3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析置军功乡,1969年改设军功公社,1984年复设军功乡。

【拉加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04平方千米。辖赞根、思肉欠、台西、哈夏、也合恰、欧科、加思乎、拉德8个牧委会。原隶属海南州同德县河南公社,1960年划归玛沁县,1962年由河南公社分设拉加乡,1969年改设拉加公社,1984年复设拉加乡。

【东倾沟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1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780平方千米。辖东柯河、当前2个牧委会。原属大武公社的一个大队,1962年改设东倾沟乡,1969年改设东倾沟公社,1984年复设东倾沟乡。

【雪山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4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51平方千米。辖阴柯河、阳柯河2个牧委会。原属海南州兴海县,1958年归玛沁县,设雪山公社,1962年改设雪山乡,1969年改设雪山公社,1984年复设雪山乡。

【当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4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659平方千米。辖看巴、查切2个牧委会。1958年设赤当洛区,后改设红旗公社,1960年由改设当项公社,1984年改设当项乡。

【当洛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76平方千米。辖格雅、加布青、岗龙3个牧委会。1961年由当项公社分设当洛公社,1984年改设当洛乡。

【昌麻河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1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1152平方千米。辖茶藏、血麻2个牧委会。1962年由雪山公社分设昌麻河乡,1969年并入优云公社,1985年复设昌麻河乡。

【优云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476平方千米。辖优曲、德尔当、阳桑3个牧委会。1961年设优云公社,1984年改设优云乡。

【下大武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641平方千米。辖年扎、清水、尼青3个牧委会。1962年由大武公社分设下大武乡,1969年改设下大武公社,1984年复设下大武乡。

人名

玛沁,博尔晋孙。父本_辉,博尔晋长子。官牛录额真,兼都察院理事官。崇德三年,以摆牙喇甲喇章京从贝勒岳_伐明,自墙子岭入边,明蓟辽总督吴阿衡以马步兵六千来援,玛沁与劳萨等率兵击败之,获其马及炮。六年,从围锦州,败敌于松山。顺治初,从入关,破流贼,授牛录章京世职。五年,擢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七年,恩诏加半个前程。寻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湖广,至衡州,疾,卒。无子,以兄子康喀喇袭。

2021年2月18日,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玛沁县上榜。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玛沁县位列第307名。

2018年12月29日,国家民委命名玛沁县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8年2月22日,玛沁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7万人

人口密度:11人/km2

key贵南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东部。总面积6593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县人民政府驻:茫曲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100。代码:632525。区号:0974。拼音:Guinan Xian。贵南县辖2个镇、4个乡:茫曲镇、过马营镇、森多乡、茫拉乡、塔秀乡、沙沟乡。

地处黄河谷地、芒拉河谷地及滩地、高山,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南部高山连绵,中部为滩地,西北部为黄河谷地。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西北,还有茫拉、沙沟河等河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1℃,年均降水量398毫米。

农业牧业

畜牧业是贵南的基础性产业。这里的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593,82万亩,以生产藏系绵羊、牦牛及山羊为主,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出产的肉类产品以低脂肪、高蛋白、富营养、无污染、含天然中草药成份大而享誉四方,贵南特有的黑藏羊羔皮皮板坚韧轻软,毛色油黑发亮,卷曲美观,保暖性好,是我省唯一全国著名的黑裘皮羊种。

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畜棚1679座,18.6万平方米,草原建设实现了四配套。围栏草场342.6万亩,人工种草39.04万亩,全县百分之百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畜疫防治及灭除草场鼠虫害等工作,已消灭了牛瘟、羊痘、牛羊布氏杆菌等多种疾病。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1.36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冲积地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主要种植油菜、小麦和青稞,每当夏秋时节,麦浪翻滚、金波滔滔、油菜飘香、蜂飞蝶舞,一派丰收景象。贵南是青海省主要的油菜产地之一,达到年产2600万斤的规模。这里的油菜花蜂蜜以产量高、质量优闻名省内外,每年约有185万斤蜂蜜、1700斤花粉和1600斤蜂王浆可供加工。

水利开发

贵南县水电资源富集,黄河从县境北部贯穿而过,形成许多高深峡谷。著名的黄河羊曲峡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建设中型水电站的理想之地。另外,还有茫拉河等5条河流急流奔涌、水能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茫拉峡水电站正在计划建设。全县理论水电蕴藏量54990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10400千瓦,现已开发2800千瓦。

经济发展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677万元,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初步形成草产业、设施畜牧业、中藏药材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其中,草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累计建成人工草场33万亩,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58万多亩,畜牧业生产方式已开始由原始粗放数量型向科学高效生态型转变。以舍饲圈养、育肥出栏为主的经营方式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生产化经营形成规模。

贵南县把发展水利经济、解决农牧区生产生活用水坚持以水利先行,合理开发水资源,基本形成了防洪、灌溉、水土保持、供水发电、人畜饮水等门类齐全的水利体系。无论在草原深处,还是在村落农户,随处可见清澈的自来水,人畜饮水管网覆盖率达71%。为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贵南的工业企业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工业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主要产品有藏毯和草产品等。贵南县大力扶持、引进、组建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发生产了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青干草捆、当年生燕麦青干草捆、豆禾科青干草和草颗粒,豆科高密度青干草捆、无芒雀麦青贮牧草五大系列草产品,草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并与外省、州等地的客户签订了长期供销协议,使草产业成为贵南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亮点。草产业的蓬勃兴起,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转变,已基本形成种草——育肥——贩运——增收的产业链。

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市场繁荣,经济活跃。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琳琅满目,增强了市场活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脑和私人小汽车开始成为寻常百姓家庭的新宠。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13.9平方米,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得到较快发展,州、县、乡三级公路实现了主干道黑色化,县级公路里程达956公里,已经实现了县乡公路等级化。省道西久公路和三贵、共贵(过马营)三级通县公路贯通全县,以省道为骨干、地方公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村实施了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工程,农牧区交通运输困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邮政、通讯事业发展迅猛,邮路畅通全国各地,各乡镇都相继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六个乡镇,农牧区群众在家里就可与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通话叙情。

社会事业

贵南县是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的治理思路,使全县的生态治理步入崭新阶段,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荒漠化治理等生态治理骨干工程投资逾1.7亿元。每年开展的军民共建万亩林活动群众参与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成效显著,昔日黄沙漫天的黄沙头地区,如今绿荫丛丛,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多什泽沟、沙沟、茫拉沟流域山沟经过多年种草植树,已形成三条绿色长廊。

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教学设备进入乡村学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6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巩固率提高到99.6%,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六”先进县和全国扫盲先进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市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已建立特色文化乡镇2个,小康文化村8个。贵南县认真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县医疗保健事业稳步发展。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健全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筑起了农牧民健康保健的坚实屏障,开辟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贵南县还突出藏医药在农牧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加快藏医三级网络建设,拓展藏医药服务领域,形成了藏医诊疗、藏医教学、藏医药浴、藏药加工为一体的发展格局;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实施“三结合”方针,大力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充分发挥县、乡、村级服务网络,从而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口增长率控制在22‰以内;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草原深处的每一个农户牧帐,并传递着各式各样的致富信息,农牧民群众也通过广播电视关注着外界的变化,了解祖国的发展。全县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县府茫拉琼托依山傍水,绿树环抱,周边油菜花飘香。城镇建设发展迅速,街道布局整齐美观,各种建筑错落有致,餐馆、宾馆云集,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修建的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人大政协办公大楼、法院检察院办公楼拔地而起,雄伟庄严。庭院建设宽敞大方,绿草盈盈,优雅肃静的办公场所,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贵南县不断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实施“民心工程”,党的作风建设得到加强,“星级动态量化管理”、“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有效,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一大批政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在物质文明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随着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各类宣传文化中心户、宣传文化大院、宣传文化站,已成为农牧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争创文明单位、先进集体、五好家庭以及“文明校园”、“十星级”文明农牧户已蔚然成风。

“四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以德治县和依法治县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得到落实,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活动在贵南大地蓬勃开展,这里的各民族之间互助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绘制这金色土地的未来与希望。

旅游观光

贵南县幅员辽阔、山河瑰丽、文化灿烂、宝藏荟萃、风情淳朴。大自然赋予贵南一派雄浑壮阔、神奇独特的高原风光。莽莽多石泽山横亘其中,涓涓茫曲像洁白的哈达蜿蜒流淌;居布、莫曲原始森林茂密绵延、危崖高耸、松柏繁茂、苍翠秀丽。著名的直亥雪山积雪皑皑,银光灵动,雪山顶的“银措圣湖”湖水清澈、龙池灵湫、碧映长天、秀丽迷人,周围悬崖峭壁千奇百态、景色十分壮观、神奇,是旅游休闲和野外探险的胜地,当地民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贵南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全县共有大小寺院18座,其中,闻名于安多地区的著名藏传佛教胜地塔秀寺、鲁仓寺金瓦碧檐、晨钟暮鼓。寺院每年举办颂经、晒佛等法事,信教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这里,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场面十分宏大而壮观,充满着神秘的佛教色彩;承载历史的拉乙亥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具有全国影响。

贵南县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各种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麻黄、秦艽、杜鹃、大黄、羌活、黄芪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冬春夏草历来被视为滋补佳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蕨麻、蘑菇等土特产品也是重要经济资源。野生动物有产名贵药材的马鹿、麝;有产名贵毛皮的黑熊、草豹、雪豹、猞猁、狐狸、石羊、盘羊、黄羊、狼、旱獭等;有名贵禽鸟雕、草原云雀、百灵、雪鸡、马鸡、雉、石鸡等。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允许开发利用的资源,亟待科学地开发利用。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晋属吐谷浑,隋唐属浇河郡,五代至宋属廓州,元明属贵德所,清属贵德厅。民国二年(1913年)至三十三年(1949年)属贵德县、同德县、共和县、南屏设治局。1953年从贵德县析置贵南县,隶海南藏族自区(州)。

2000年,贵南县辖6乡,县府驻芒拉琼托(拉乙亥乡辖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3579人,其中各乡人口(人):拉乙亥乡 7613森多乡 11776茫拉乡 6778塔秀乡 8232过马营乡 11305沙沟乡 7393茫拉琼托未批镇 4675贵南牧场虚拟乡 580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贵南县拉乙亥乡、设立并命名为茫曲镇;撤销过马营乡,设立过马营镇。

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73个村(牧)委会。

茫曲镇驻吴堡湾,辖1个居委会:城关,10个村委会:昴索、沙拉、托勒、达玉、加土乎、河州、毡匠、塔哇、上江当、那然。

过马营镇驻过芒,辖11个村(牧)委会:过芒、切扎、沙加、麻什干、洛加、角色、直亥、达拉、多拉、查乃亥、日安秀麻。

茫拉乡驻却旦塘,辖13个村委会:克图、土鲁、郭拉、拉干、麻格塘、康吾羊、下江当、都兰、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郭玉乎、禾然。

塔秀乡驻曲布藏卡,辖8个村(牧)委会:塔秀、贡哇、子哈、加斯、达龙、西格、达芒、扎日子。

森多乡驻曲果琼哇,辖16个村(牧)委会:元义、日芒、贡哇、加尚、斯肉、本龙、斗龙、尼玛龙、加当、赛羊、卡加、喜稞羊、鲁秀麻、塔哇、扎什给、完秀。

沙沟乡驻郭仁多,辖15个村委会:郭仁多、石乃亥、东让、洛合相、德芒、赛什塘、汪什科、查纳、石崖、尕巴、居乎拉、东吾羊、拉扎、郭勒、关塘。

乡镇简介

【茫曲镇 Mangqu Zhen】位于县境南部,县府驻地。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6%,藏族占22%。面积120平方千米。辖河州、毡匠、加土乎、达玉、沙拉、托勒、昂索、塔哇、上江当、那然10个村委会。1949年为同德县第一区拉乙亥乡,1958年由同德县划归贵南县,1959年与沙沟乡合并为沙沟公社,1961年改为拉乙沟乡,同年改为拉乙亥公社,1984年改为拉乙亥乡(La Yi Hai Xiang)。2001年,改为茫曲镇,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

【过马营镇 Guo Ma Ying Zhen】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78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过芒、沙加、麻什干、切扎、达拉、多拉、日安秀麻、角色、活加、查乃亥、直亥11个村(牧)委会。1954年属霞石铎区,1958年撤区建霞石铎乡,1959年与直核乡合并成立过马营公社,1963年改为过马营乡,1969年又改为过马营公社,1984年复称过马营乡。2001年改为过马营。

【茫拉乡Mang La 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132平方千米。辖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克周、都兰、未然、郭拉、土鲁、康吾羊、下江当、郭玉乎、麻克塘、拉于13个村委会。1953年设拉曲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拉曲回族乡,1959年改设芒拉公社,1963年又改为拉曲乡,1965年将江当、洛哇2个公社并入芒拉公社,1984年改为芒拉乡。

【森多乡Seng Duo 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扎什格、日茫、加当、赛涌、青科羊、工哇、民麻龙、元义、鲁秀麻、斯肉、卡加、完秀、加尚、本龙、斗龙、塔哇16个村(牧)委会。1955年建森多区,1958年撤区设森多乡,1959年改为森多公社,1963年改为森多乡,1969年改为森多公社,1984年改为森多乡。

【沙沟乡Sha Gou 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91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24平方千米。辖郭仁多、东吾羊、石乃亥、石崖、洛合相、拉扎、郭勒、居乎拉、德茫、东让、关塘、查纳、河仟科、哇浪尕巴、赛塘15个村委会。1958年建沙沟乡,1959年改设沙沟公社,1965年改为沙沟乡,1969年改为沙沟公社,1984年改为沙沟乡。

【塔秀乡Ta Xiu Xiang】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6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塔秀、加斯、达龙、西格、扎日干、达茫、子哈、贡哇8个村(牧)委会。1954年属塔秀区,1958年撤区设塔秀乡,后改为塔秀公社,1963年改为塔秀乡,1969年改为塔秀公社,1984年改为塔秀乡。

2020年10月,贵南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19年1月3日,农业农村部认定贵南县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民委命名贵南县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6年7月,贵南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为啥青海电最便宜

青海省之所以能够提供较为便宜的电价,主要是因为其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首先,青海省通过加强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水电站发电效率,这不仅满足了当地用电需求,也减少了电力成本。其次,青海省致力于电力市场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实现了电力价格的市场化运作,从而保证了电价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此外,青海省还加大了电力网络的建设力度,提高了电力网络的运行效率,减少了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进一步降低了电价。最后,青海省加强了电力计划的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电力调度和计划,控制了电力供应的规模,有效避免了电力过剩造成的浪费。

青海省还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优化电力供应结构,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发电技术和设备,青海省不仅提升了水电站的发电能力,还减少了水电站的维护成本。同时,青海省还积极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进一步降低了电力成本。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电价,也为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青海省还注重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和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有效降低了电力损耗。同时,青海省还加强了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提供节能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和居民节约用电,进一步降低了电力消耗。

青海省还积极与周边省份合作,共同构建区域电力市场,通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实现了电力的高效利用。这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降低电力成本,还为青海省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与周边省份的合作,青海省不仅能够获取更多的电力资源,还能够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青海省通过加强水电资源开发、完善电力市场体系、优化电力网络、加强电力计划管理以及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力系统等措施,成功地降低了电价。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电力供应的效率和稳定性,也为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客服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h咨询:


如您有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24H咨询电话!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